佛法心要筆記(5)佛法心要筆記(5) 2011-2-19講師:上道下玄法師  整理:筆耕組*筆記係根據語音檔所記錄整理,疏漏在所難免,若有發現不妥之處,請參考語音檔或影音檔,一旦發現錯誤,也請不吝指正,以裨益更多學員。l 佛法的修持是以戒、定、慧三學為總綱。各位知道三學是怎麼來的嗎?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各位知道嗎? 因為戒、定、慧是把它收攝起來的一種說法,可是原來戒、定、慧的意涵或是他們的關係,必須要從七車經裡面來看。其實戒、定、慧展開會有七種次第。…。修行的次第其實跟你內心直接的變化有關喔!我們先看到戒學對應的是戒清淨,所以大家直接聯想的是什麼?我們是不是要去受戒?是這些東西對吧?禪修不是這樣子喔!禪修不在乎你現在到底做的是什麼事情。l 戒清淨它的來源是怎麼來的?就是因為你的心,非常的專注在開發你自己的心意的時候,這時候你內心是升起一些概念,這些概念有些是廣大的,有些忽然你的心會變得非常慈悲的感覺,或者你會進入一種非常柔軟狀態。這時候你會發覺,你很喜歡樂住於這樣內境裡面,所以你對六根開始慢慢不再追逐,這時候你的心會得到心遠離,就是遠離外境的狀態,這個階段你才得到戒清淨。知道意思嗎?…。我們受八關齋戒,都會受不說話戒對吧?可是你有沒有發現到啊?我們雖然現在不說話,可是我們一看到別人動作,我們的心就很煩躁對吧?因為沒有證到戒清淨的狀態。戒清淨的狀態你會發覺,你的內境會比外境還要強烈,你會非常喜歡內住的狀態啊!所以這時候他不喜歡看別人在做什麼?也不想知道別人的處境,或是外在發生什事情,他這時候只喜歡樂住於內心所以體驗到的狀態裡。所以念佛不是也會講說:都攝六根嗎?那個就是你一定要證到這階段,你的六根才收攝得起來。否則無論你怎麼念,只要你沒有這個內境你會發覺,那一階段的心開始想要煩躁了,想要去追逐什麼了?或是想到別的事情了,這是因為沒有證到戒清淨啊!所以各位知道佛法的修證境界,不能只靠這些文字表面來這樣解釋喔!因為他沒有伴隨著內境,這些文字是沒有什麼意義的。所以我們要重新來看過,我是稍微解釋,讓大家了解說“為什麼有些修行者他喜歡一直看著自己,他不喜歡往外面去看別人的狀態”,各位知道為什麼我要解釋戒清淨這些事嗎?否則我們對不上自己的修行時候,也許這一生修的很高興,怕會浪費掉很多時間。如果你的想法不是這樣也沒有關係,也可以繼續修行,就是不要起煩惱。l 戒、定、慧其實包含著七清淨喔!七清淨裡面對應的裡面會有十六觀智。因為我們現在先把三學和七清淨的東西先了解,再慢慢講十六觀智之間的內在處境,就會知道一個修行者,他內心的變化過程。當你發覺你修行修到好像有什麼感觸的時候,自己不容易迷路,知道意思嗎?所以要知道自己的位次,知道自己內在狀態是怎麼?才不會覺得我今天是發生什麼事?是走錯了還是走對了?所以從這個禮拜開始,就先解釋七清淨,就是修行從開始到涅槃之間,可是要先解釋這個之前還是要有經典的依據啊!l 那我們來看七車經,就是你在修行的過程的時候,難免會覺得我現在這個階段是不是努力在修行戒清淨、或是心清淨、或是見清淨、或是度疑清淨?做的每一個是不是都叫做解脫?這個經有解釋。…。尊者舍利弗就問尊者滿慈子說:賢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(就是說你跟著佛陀來修梵行嗎?)那個滿慈子就說:“是”!舍利弗問:云何賢者以戒淨故,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他說:你跟沙門瞿曇(就是佛陀)來修梵行啊!是修戒的清淨嗎?滿慈子:不是!我不是修戒的清淨。舍利弗說:以心淨故、以見淨故、以疑蓋淨故、以道非道知見淨故、以道跡知見淨故、以道跡斷智淨故,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(他的意思是說:你是單獨為了(七清淨)哪一個東西來跟世尊來修梵行的嗎?) 滿慈子都說:不是喔!舍利弗又復問曰:我向問賢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則言如是。今問賢者以戒淨故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便言不也。以心淨故、以見淨故、以疑蓋淨故、以道非道知見淨故、以道跡知見淨故、以道跡斷智淨故,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便言不也。然以何義,從沙門瞿曇修梵行耶?(斷智淨就是我們最後果地的斷智,我講完七車經,會把每一個裡面的狀態跟各位講,舍利弗說:你因為什麼緣故?為了修什麼東西,來跟沙們瞿曇修梵行?) 滿慈子說:賢者,以無餘涅槃故。(就是我不是為了證前面見清淨、心清淨這些喔!我是為了得到最後的無餘涅槃,各位居士是不是也是為了證最後的涅槃,才來修行啊?所以,不是為了其中一個來修行對吧?) l 舍利弗又復問曰:云何賢者以戒淨故,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?(佛陀是不是教你戒清淨來證得無餘涅槃呢?) 滿慈子答曰:不也。(不是,佛陀也不是告訴我戒清淨就是證得無餘涅槃的。) 舍利弗問:以心淨故、以見淨故、以疑蓋淨故、以道非道知見淨故、以道跡知見淨故、以道跡斷智淨故,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?(那是心清淨、見清淨、疑蓋清淨、道非道知見清淨、道跡知見清淨故、或是以道跡斷智清淨來證得無餘涅槃呢?) 滿慈子答曰:不也。(他說:都不是)。舍利弗又復問曰:我向問仁,云何賢者以戒淨故,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?賢者言不。以心淨故、以見淨故、以疑蓋淨故、以道非道知見淨故、以道跡知見淨故、以道跡斷智淨故,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耶?賢者言不。賢者所說為是何義?云何得知?(他說我剛才有問你“以戒清淨的緣故說世尊施設無餘涅盤呢?”您回答說:不是。又問您:心清淨、見清淨、疑蓋清淨、道非道知見清淨、道跡知見清淨故或是道跡斷智清淨,哪一個世尊說那是無餘涅槃的?您都回答說:不是。那你所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?我要怎們才能知道你所說的意思呢?) 滿慈子答房屋出租曰:賢者,若以戒淨故,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者,則以有餘稱說無餘。(他就回答說:如果用戒清淨來稱說無餘涅槃的話,那世尊就把有餘法說成無餘法,有餘是什麼意思?有餘留下煩惱的意思,無餘就是已經沒有餘留下任何煩惱的意思)以心淨故、以見淨故、以疑蓋淨故、以道非道知見淨故、以道跡知見淨故、以道跡斷智淨故。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者,則以有餘稱說無餘。(就是任何其中的清淨,來稱說那是無餘涅槃的話,這樣代表世尊把有為、有漏的煩惱說成無漏的功德了。)賢者,若離此法,世尊施設無餘涅槃者,則凡夫亦當般涅槃。(但是如果世尊離開七種清淨來施設涅槃的話,那凡夫也叫作涅槃囉?就是沒有這七清淨,凡夫也叫做涅槃了。可是也不是單獨的任何一個清淨,佛陀施攝無餘涅槃),以凡夫亦離此法故,賢者,但以戒淨故,得心淨;以心淨故,得見淨;以見淨故,得疑蓋淨;以疑蓋淨故,得道非道知見淨;以道非道知見淨故,得道跡知見淨;以道跡知見淨故、得道跡斷智淨;以道跡斷智淨故,世尊沙門瞿曇施設無餘涅槃也。(知道他的次第了嗎?他必須要一個一個證入,你沒辦法跳喔!就是你得到的內境,絕對跳不過去的。)有一種修行是用一種模擬的,知道嗎?你會自己模擬一個心理狀態出來,可是你會發覺那個模擬的東西,沒有真實的功德狀態,我到時候會把十六觀智裡面每一個內容講出來,內心會變成一個什麼處境?屆時你再去對照模擬的和真實的狀態差在哪裡?慢慢就會懂。這一些模擬的並不會得到真正的清境喔!l 滿慈子接著說:賢者,復聽!昔拘薩羅王波斯匿在舍衛國,於婆雞帝有事。彼作是念,以何方便?令一日行,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。(如果你從舍衛國去到婆雞帝這個地方,你用什麼方便?一天之內就可以到這個地方),復作是念,我今寧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,於其中間布置七車。(我今天的想法是這樣子,我從舍衛國到婆雞帝這個中間設立七台車子)爾時,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,於其中間布置七車。(所以他就從舍衛國到婆雞帝中間啊!放了七台車子。)布七車已,從舍衛國出,至初車,乘初車;至第二車,捨初車,乘第二車;至第三車,捨第二車,乘第三車;至第四車,捨第三車,乘第四車;至第五車,捨第四車,乘第五車;至第六車,捨第五車,乘第六車;至第七車,乘第七車,於一日中至婆雞帝。(他放好七台車之後呢,就從舍衛國開始出發,到第一車的地方就乘第一車;到達第二車地方就把第一車捨掉,就是中間換車子,讓車子不要疲倦意思,以前是馬車,居士知道意思嗎?這樣子,乘第三至第四車,捨第三車乘第四車,一直換到第七車到婆雞帝,就能在一天之中進入婆雞地的地方。) 知道他比喻什麼嗎?你要用少分的體力、少少的時間進入你要的證量(就是你要的目的),你不能堅守一種東西,你在一種東西停頓下來,花的時間就會非常長的意思。所以你得到戒清淨的時候,有些人他會一直回顧自己,這樣戒有沒有圓滿?那樣戒有沒有圓滿?你會在第一車而走不到第二車。l 當你的心發覺已經寧靜,而且心遠離,已經不再執取六根的境界的時候,這時候你已經得戒清淨。可是你不需要去說“我這個戒、那個戒或是另外那個戒到底有沒有做好什麼的,因為這樣反而會障礙你自己。l 每個人習氣不一樣,譬如有些人喜歡看色相,有人喜歡聽聲相,可是因為用六根來制的戒非常多,…,有些是意根來制戒、有些是眼根、有些是耳根、鼻根、舌、身,像穿衣服是不是身根來制戒啊?所以戒一定是在制六根的狀態。可是每個人習氣不一樣啊!所以我們剛開始修行很容易誤會,以為我要把每一個想過一遍,再想過一遍,再想過一遍,可是我們並沒有那麼多的生命對吧?  你要怎麼知道你得“心遠離”?還有哪一根最強烈?就是你得到內境的概念時。在什麼根裡面最容易破壞你的內境?那一根就是你要注意的,知道意思嗎?譬如說我現在念佛念到空寂了,不要高興喔!如果在意根的領受時馬上就退出來的話,就是你意根的戒沒有持守好,那是意根的貪,你並沒有持守好。如果是念到那樣狀態,一聽到旁邊有人講話,或是如果我喜歡吃寶卡卡,一聽到撕寶卡卡袋子的聲音,我的心馬上就退出那個狀態,那就是從習氣來的犯戒,知道意思嗎?  所以從禪修的開始,你得先讓自己的心靜下來,看看自己常常在哪一根把自己的心喪失掉?那一根就是你必須要特別注意的地方。也許是過去境,那都算是意根的。譬如:常常回想到以前事情,以前事情不是已經過去了嗎?即使發生再多的事情,也像昨天的一場夢,即使今天再回想起來,想解決它什麼?真的解決的了嗎?已經沒有辦法了。你得自己放過自己,對吧?  其實沒有人能夠綁住你,因為你一直想要改變當初的境界啊!譬如我昨天發生什麼事情?我沒有辦法接受,我今天回想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?是不是一直不滿意昨天發生的事情啊?可是世尊告訴我們東西是無常的,你得面對,生命就是這麼一回事。假設我今天很認真,賺了很多錢,正能享受時可能生命已到盡頭,可是生命本質就是這樣,生命真相也是這樣,就是無常的。所以我們的不樂意,只是不能接受,所有東西都必然不是我們想的那樣,居士知道意思嗎?所以才會常常想起昨天的事情。  為什麼會想起明天的事知道嗎?因為恐懼的緣故,懼怕什麼呢?年紀輕的時候,不會管子女去哪裡啊?年紀大時子女沒有回來看,會不會怕怕的?就開始怕怕的,因為發覺老了需要人家照顧。仔細再想一想,為什麼我們會常常想到未來的事情?由於懼怕的緣故。  仔細想想我們“意”為什麼會動來動去呢?第一個就是不能接受發生過的事情,還有懼怕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情。l 在知道修行的法門之後,你現在內心到底有沒有第一個要生起的概念呢?譬如:我是念佛,知不知道是新成屋念佛的什麼呢?是念佛的德嗎?還是喜歡用聽的?聽得出祂的廣大嗎?聽得出寧靜嗎?如果聽不出來,你的內心沒有辦法生起內境啊!所以證不到戒清淨。所以會很怕,如果這樣,如果煩惱那麼多,我怎麼抵抗外界?l 得到心遠離的人跟外界會有非常遙遠的感覺,就像你爬山爬到山頂時,俯瞰山下,看到山下的城市,裡面人車很多,有人按喇叭、有人車禍、吵架的,你會不會覺得這些人好笨喔?到底在忙什麼?會不會有這樣感覺啊?他們整天講話、開車來開車去,那麼忙,到底又為了什麼?你自己也會這樣想啊!得心遠離的人,也會發現這樣事情。他會發覺,大家到底在追逐什麼東西?一下講那個對,一下講那個錯;一下講我要護持這個師父,一下講我要護持那個師父。知道意思嗎?其實這都是我們的妄想。你真正要護持的是你自己那一顆心!因為你的心不護持,別人成道跟你也沒有關係。你說我找到一個很好的師父,我跟隨一位好師父,真正這樣就會成就嗎?還是你應該把你的心靜下來,好好看著自己,到底能不能生起這樣的功德,那才是世尊要你做到的事情。l 法師也只是世尊的弟子,即使再會修,都只是世尊教我們,我們講出來這樣而已。因此跟隨任何師父,意義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大,所以不要為了這樣的事情起任何煩惱。…我們今天來佛學班,為了修行。所以在這裡,真正跟各位接觸的是哪一位師父?覺華師父對吧!有任何問題可以問他、可以反應給他。…,真正有問題,可以先透過覺華師父,他如果覺得從上課或找師父問會比較好,他也會反應給上課的師父,這樣也是僧團的一種倫理關係。也許你認為跟師父請法很好啊!但是主辦單位會覺得混亂。  法是自己追尋的,並不是跟著人喔!是在這個因緣裡面,你可以追尋到這樣的法,那你就認為這個地方是世尊所認可的、所允許的。世尊不允許任何一個弟子追逐 任何一個 居士或自己要的信徒什麼喔!我們做居士或信徒的也是一樣,我們的心只是護持著佛法、護持著三寶,裡面沒有特定對象。  你看到他很恭敬他、供養他,那是對的,可是我們並不是長時間只跟隨著哪一位師父。你真正的目標是透過這些師父的講法,然後認識自己到底怎麼樣?所以不應該說“我是誰的徒弟喔!”你要告訴自己“我是世尊的弟子”。世尊告訴我應該求法,世尊告訴我應該內證。l 如是,賢者!彼於婆雞帝辦其事已,大臣圍繞,坐王正殿。群臣白曰:云何天王,以一日行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?王曰:如是。云何天王,乘第一車一日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?王曰:不也!乘第二車、乘第三車至第七車,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?王曰:不也。(群臣就問說你是坐第一車就從一日內就從舍衛國到婆雞帝嗎?大王就說不是。那你是乘第二車、第三車或是第七車從舍衛國到婆雞帝嗎?大王也說:不是。)云何賢者,拘薩羅王波斯匿群臣復問:當云何說?王答群臣:我在舍衛國,於婆雞帝有事,我作是念,以何方便,令一日行,從舍衛國至婆雞帝耶?我復作是念,我今寧可從舍衛國至婆雞帝,於其中間布置七車。(大王回答群臣說,我寧可從舍衛國到婆雞帝之間佈置七台車)我時即從舍衛國至婆雞帝,於其中間布置七車,布七車已,從舍衛國出,至初車,乘初車;至第二車,捨初車,乘第二車;…至第七車,乘第七車,於一日中至婆雞帝。(他放好七台車之後呢,就從舍衛國開始出發,到第一車的地方就乘第一車;中間一直換子,一直換到第七車,就能在一天之中進入到婆雞地。) 知道這一本經講什麼意思嗎?就是世尊慈悲,在本來沒有這些東西的路上,他施設七台車子。那一條路是唯一的道路,只有這一條道路會走向涅槃,祂在這涅槃道中放了七種清淨,讓行者次第證入,將得到最後究竟涅槃,知道意思嗎?這是世尊慈悲的緣故,放了這些路標。l 如是,賢者!拘薩羅王波斯匿答對群臣所問如是。如是,賢者!以戒淨故,得心淨;以心淨故,得見淨;以見淨故,得疑蓋淨;以疑蓋淨故,得道非道知見淨;以道非道知見淨故:得道跡知見淨;以道跡知見淨故,得道跡斷智淨;以道跡斷智淨故,世尊施設無餘涅槃。(知道世尊的用意了嗎?所以不能停留在第一部,你就認為是涅槃,第二部心清淨就是得禪定喔!你說我的心已經空了,沒有境了或是看到亮亮的,或是看到禪定裡面相似影像,這些都不是無餘涅槃,只是道路上其中一個過程而已。我們盡量把這個經用一個禮拜看完,之後才能慢慢解釋,每一個清淨裡面內涵是什麼?各位聽這幾個名詞,好像有一點陌生對吧?有些人可能從南傳道次第有看過或是什麼,可是不一定知道你在得到這個內境的時候會有什麼狀態?所以我在這個禮拜先把經典來源講清楚,在把每一個清淨,還有你修行會引發的狀態,跟你講清楚。但是不要去模擬喔!從阿毘曇模擬來的境界你會發覺很快就修完,那就是假的。譬如說:對方如果有真實的證量,一接近你他就知道,你是真的還是假的?所以不要認為我們很會講可以瞞過別人,一定要真實的去證喔!否則我們有一天學到很會講,可是別人一接近你,發覺你好像沒有證到任何一個清淨,因為那都可以直接確認別人的喔!…,不是要學完後很高興到處講,要很認真努力去證,知道嗎?) l 於是,尊者舍梨子問尊者滿慈子:賢者名何等?諸梵行人云何稱賢者耶?尊者滿慈子答曰:賢者!我號滿也,我母名慈,故諸梵行人稱我為滿慈子。尊者舍梨子歎曰:善哉!善哉!賢者滿慈子,為如來弟子,所作智辯聰明決定,安隱無畏,成就調御,逮大辯才,得甘露幢,於甘露界自作證成就遊,以問賢者甚深義盡能報故,賢者滿慈子,諸梵行人為得大利。得值賢者滿慈子,隨時往見,隨時禮拜。我今亦得大利,隨時往見,隨時禮拜。 (舍利弗讚嘆滿慈子,在這裡面啊已經能夠自作證了,而且能夠自由在清淨、無餘涅槃中遊歷,而且問找房子您甚深的義,你也能夠清楚回答)。諸梵行人應當縈衣頂上戴賢者滿慈子,為得大利,我今亦得大利,隨時往見,隨時禮拜。(就是讚嘆滿慈子的意思)尊者滿慈子問尊者舍梨子,賢者名何等?諸梵行人云何稱賢者耶?(滿慈子問舍利弗叫什麼名字?諸梵行人怎麼稱呼您?說他叫做舍利弗…等)。這一本經就講到這邊。有一部份我把它刪掉了,它的重點就在七種清淨。  後來會依七個次第來修行的是那些弟子,他對他自己所修證的東西開始寫的註腳,譬如我今天在修行的過程,我得了心遠離,就開始把心遠離的狀態寫出來,各種戒清淨的狀態寫出來,又得心清淨,會把它寫出來。可是有些阿羅漢在涅槃前,他會把這些東西燒光,因為他怕人家模擬。那現在的佛法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再提出來講呢?因為現在的佛法很多只是在前面的法喜,他以為已經證到了那裡(證到很後面了),這個差世尊原來講的非常的遠。l 本來這些東西,在一般的教導者,他不會告訴你這七種清淨裡面內涵是什麼?次第是什麼?這裡面證悟的處境到底是什麼?在很多師父他知道這些次第,但他也不會講,他只有等你到這個地方,才會跟你講你下一個階段會發生什麼?你應該怎樣去進入下一個階段?會得到什麼東西?他會一個一個跟你講,但不會直接跟你講,這七清淨或十六觀智。可是因為現在的佛法,很亂啊!有時候得禪定你以為涅槃,得了少分法以為得了多分了,所以上次覺華師父問我要開什麼課?我那一天在做其他事,我就跟他說七車經,後來他真的寫上去了。覺華師父問大綱簡介要寫什麼?我就跟他說隨便寫,他就真的幫我寫七清淨和十六觀智,所以我才把它拿來講。我本來想說他開什麼課程,我只要配合就好,那天因為自己在做別的事情,才會演變成今天講七車經,這就是緣起。l 各位知道為什麼要研究七車經嗎?等你了解這七清淨內證之後,我在跟再各位講般若的內證。還有我們禪宗不是一直喜歡法性內證的次第,為什麼會這樣子?能了解之後你就不會迷惑在這邊裡面。  回去要好好修行,因為你修的好不好,跟師父都沒有關係,跟你自己有關係,你認真不認真跟自己有關,可是師父手上跟世尊手上一樣喔!握緊的拳頭裡面沒有祕密。…,我們不是學功夫的,師父不會留一手不講。因為覺華師父不小心幫我寫這個,那我只好講,對吧?可是講了,就不會因為這位居士跟我特別好或跟我有聯絡,我就跟他多講,或有什麼不講?不會這樣。所以不用費心跟師父保持關係,知道嗎?你應該費心跟自己的法保持關係,…,好好的把自己的內證顧好就好了,知道嗎? 生問:今天別的課有講到識緣名色,講到父精母血然後來入胎、住胎、出胎。那譬如說:有一個乘願再來的菩薩,衪要選擇衪父母的時候,…,衪不但不會受到胎教、母教,…,衪選擇這個家庭,然後再來行菩薩道,當然衪是沒有隔陰之迷?我們如何來學習這種處變不驚(的能力)?師答:各位居士在識緣名色的時候最初的那一分識,和名色的轉起識是不同的喔!名色只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識在緣名色那一分的時候,就是有色法的那一分時,轉起的那一個識,我們稱為第六識,可是他為什麼還要名色還要緣識呢?因這兩種是互相交纏的、因為那是識的變異相,識的轉異相。因為這樣的緣故所以,分成入胎、住胎、出胎這三個階段,一個無我的證量者,衪在入胎階段,是不迷的喔!可是住胎、出胎是迷惑的,就是阿羅漢的狀態喔!一個辟支佛的狀態,在入胎和住胎的階段是不迷,可是出胎是迷惑的。一個八地的證量者,衪的入胎、住胎、出胎,這三種都不迷惑。入胎不迷是阿羅漢就有了啊!假設我這個人已經證到無我,但是我留下行法,這是我的願力喔!那時候我入胎的想,其實只會起願力想,在父親和母親要投生的那個階段,那時只會有願力,使我的心只會穩定在願力裡面。再現起這個願力時候,因為有行法的緣故,貪、愛、願力的緣故,也會造成入胎因緣。可是這時候這樣的證量者在住胎就會慢慢迷惑了,因為第六識在色法的成長的過程中,剎那剎那都在變異,所以裡面的神經也剎那剎那不一樣,他的心的感也剎那剎那變異,所以這樣的證量者沒有辦法察覺這樣細的遷流的行法,他沒有辦法安住,就迷惑掉了。為什麼辟支佛在住胎時也會不迷呢?因為辟支佛衪觀因緣的緣故,衪能清楚知道,這每一個裡面的變異,還有識的現起相或是根的現起相,衪可以清楚的了知,每一個剎那的變異相,所以念念能夠安住於正念中,因為知才不迷啊!你還有一分不知,你就會迷惑在那裡面。所以在剎那變異相時候你就會迷惑,可是因為辟支佛久觀因緣,所以衪知道所有名色的變異相,所以衪生命在在肚子裡,念念變化的過程的時候,衪可以清楚知道那一個東西,而且保證在正念狀態,因為正念在那個階段衪還沒有隔陰迷,也因為那樣狀態衪的習氣可以慢慢分分斷。為什麼可以分分斷?因為在細微的名色轉異處,每一種色法的凝聚,還有心凝聚時,跟衪過去相應習氣在那一分就會轉起影像,因為他正念緣故,能清楚知道每個影像轉起的緣故。所以知因、知緣、知果叫做知己法,確知己法的人就能斷衪的習氣。要能夠完全知道入胎、住胎、出胎,除非常常受生、出生,要把中間每一個過程都搞懂,即使今天這個父母的習氣,這個父母是動物道,是蒼蠅,都能夠不迷,除非你確知一切名色法,這非常難,我們現在念念想要覺知都難,知道嗎?念念都在迷惑喔!所以要從我們現在念念中學起,學到可以確知每一法的因緣。現前我為什麼會動這個念頭?為什麼我的眼睛長的是橫橫的?鼻子長得是直直的?這是真的因緣法。知不知道因緣法?你必須要問自己知不知道這些東西!如果能夠知道,當然沒有隔陰迷啊!所以修行要有耐心,雖然聽到一些聖者的處境或者境界,會覺得很羨慕,可是不要急,我們有一天也會丟掉這些習土地買賣氣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zu98zuwa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